会计期间的内容(会计期间分为哪几个)
会计目标: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会计的工作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工作除了这四项基本环节外,好包括其他工作环节,如参加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决策等。
- 确认是指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结合特定的会计主体的具体情况,判断经济活动产生的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加以记录、何时记录以及记录为何种会计要素的过程。确认=入账+入表。确认的前提是要符合要素的定义。确认的重点是回答“要不要记账”、“什么时间记账”以及“记作什么”这三个相关问题。
- 计量是指对经确认的会计信息按照一定的计量标准和方法,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确认和列示会计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的重点是解决“记录多少”的问题。
- 记录是指对经确认和计量的经济信息按照既定的会计方法,在一定的载体如凭证、账簿等上进行登记。会计记录是会计核算的重要环节,可以对价值运动进行详细、具体的描绘和测量,也可以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加工、分类和汇总。只有经过会计记录这个基本程序,会计才有可能最终生成有助于各项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会计记录包括序时记录和分类记录。
- 报告是将经过确认、计量和记录的会计信息已财务报表的形式提供给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有关政府部门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会计的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即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职能有多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职能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作为“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会计,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还具有分析评价企业经营业绩、预测经营前景和参与经济决策等拓展职能。
会计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空间范围。作为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二是独立核算,有完整的账簿体系,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比如某制造企业单独核算的车间)。
-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明确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半年度、季度、月度等)。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产生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 货币计量: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同时,有必要也应当以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补充
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具体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主要解决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问题。
- 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无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收入处理;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即使本期收到的款项也只作为预收款项处理,而不作为本期收入。凡是本期已经发生或应当承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支付,均作为本期费用处理;凡不属于本期的费用,即使在本期支付,也不能列入本期费用(是由于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和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导致的)。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 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除此之外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性,基本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共8项)
- 可靠性:以实际发生为依据,如实反映,保证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历史成本计量体现可靠性要求,强调真实。
- 相关性:反馈价值+预测价值 ,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体现相关性要求,强调有用。
- 可理解性:清晰明了。
- 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纵向可比: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横向可比)
-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 重要性:从项目的金额和性质两方面加以判断。
- 谨慎性:不吹牛,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应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 及时性: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资金运动)的基本分类。《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侧重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构成资产负债表要素(静态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构成利润表要素(动态要素),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静态要素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联系,动态要素与收益表中经营业绩的计量直接联系;
会计要素与会计方程式、财务报表理论协调一致。如上所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概括为第一会计方程式:
1)静态会计等式(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该方程式是建立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就是:资金来源=资金占用,体现了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侧面:资金存在的形态与资金来源渠道;
收入、费用、利润三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概括为第二会计方程式:
2)动态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
该方程式是建立损益表的理论依据,实际上是利润计算(收益决定)的基本模式。
3)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或者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扩展的会计等式用来反映全部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任何一个会计期间的起始时刻,都有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经过当期的经营取得收入、发生费用,形成当期利润(或者亏损);期末企业总资产增加或者减少了,它包括了企业当期形成的利润或者亏损,假若当期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没有变动,那么期末会计等式就转化为:
期末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收入-本期费用) 或者
期末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净利润 或者
期末资产+本期费用 = 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收入
由此可见,从某一时刻看,它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静态规律,从某一时期看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资金运动的动态规律,因此,把它称为综合会计等式。它综合概括了资金的静态和动态表现。由于收入是取得利润的基础,是利润的增加因素;费用是利润的减少因素;利润又是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一种来源,因此,收入将使所有者权益增加,费用则使所有者权益减少。与此同时,企业取得的收入是用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得的资产来衡量的,通常是以取得货币资金或者应收账款等资产的形式表现;费用是企业在取得收入过程中发生的资金损耗,通常是以损耗的资产来衡量。收入与费用的差额,一方面表现为新增资产,作为资产的加项;一方面表现为新增的所有者权益,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加项。所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与“收入-费用=利润”等式,可以综合为扩展的会计等式。
资产
- 资产的定义: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 资产的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有用);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没有所有权)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 资产的确认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见下方注释@)流入企业;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货币计量)。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
- 资产的分类: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其中,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是指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才能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
注@:结果的可能性,基本确定(95%<x<100%)、很可能(50%<x≤95%)、可能(5%<x≤50%)、极小可能(0<x≤5%);括号内为对应的概念区间。
负债
- 负债的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打赌喝酒)
- 负债的特征: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现金、实物资产、提供劳务、转为资本等;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特别提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 负债的确认条件: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同时满足)
- 负债的分类:负债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含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预提费用、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特别提示】:现时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如:合同约定、法律法规规定),也可以是推定义务(如:企业习惯的做法、公开的承诺、公开宣布的经营政策)。
所有者权益
-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包括股本(实收资本)及股本溢价(资本溢价);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损失(其他综合收益);3)留存收益等。主要包括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 所有者权益的内容: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资本可分股本及盈余两类,股本是股东所投资的部分,盈余是企业所赚得的部分(【特别提示】:所有者权益不变:提取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弥补亏损等)。
-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认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利得和损失
- 利得和损失的含义: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 利得和损失的计量:1)利得或损失分别计入所有者权益(其他综合收益)和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等;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①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额;②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额(有效套期部分)等。
- 会计处理: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支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其他综合收益)
收入
- 收入的定义: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 收入的特征: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营业外收入不确认为收入);2)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 收入的确认条件:1)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2)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 收入的分类:收入是会计活动带来的结果。按照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可以将收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建造合同收入等;按照企业从事日常活动在企业的重要性,可将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费用
- 费用的定义: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 费用的特征: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营业外支出不确认为费用);2)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 费用的确认条件:1)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 费用的分类:费用是企业为获得收入而付出的相应“代价”。因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其中又分四小类:即直接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外费用。所谓直接成本是该项支出可直接归属于某项营业收入者,如销货成本、材料成本等。而销售费用是指为达成营业的目的而发生的支出,但无法直接归属于某项营业收入者,如广告费、营业人员薪资等。管理费用是指维持企业运作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如管理人员薪资、租金支出等。营业外费用是指财务费用及投资损失等非属达成营业收入而必要的支出。
利润
- 利润的定义: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 利润的来源:1)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 利润的确认条件: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直接记录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滑了。
从数值上看,利润就是收入(包括利得)减去费用(包括损失)之后的净额。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利润公式:(收入+利得)-(费用+损失)=利润
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的数量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了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 历史成本: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主要计量属性)。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
- 重置成本: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主要用于对盘盈资产进行计量)。
- 可变现净值:售价-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 (主要用于存货的期末计量)。
- 现值:全称为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适用范围:资产减值准则中可收回金额的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商誉、在建工程、工程物资)、长期债券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债券)和未担保余值的减值测试、融资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分期付款购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分期收款出售资产销售收入的确定。
- 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三个关键词:①公平;②熟悉情况;③自愿;适用范围: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衍生工具、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资产减值准则中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公允价值确定的三个级次:(1)市场价格;(2)参照价格;(3)估值技术;减值准备中公允价值的确定:(1)合同价格;(2)市场价格;(3)最佳信息。公允价值市场价格的确认需要活跃的交易市场,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市场:(一)市场内交易的对象具有同质性;(二)可随时找到自愿交易的买方和卖方; (三)市场价格信息是公开的。
五种计量属性中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其他计量属性必须确保可靠性。第一种是常用的,是反应过去的,其他的是现实的,一般要有足够的证明才可使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主要区别在于后续计量,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取得资产时也是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量。
财务报表
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其他应当在财务报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四表一附注)
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